轉自 《長江日報》
3年前,天津一家鋼鐵技術公司成立,3個月后,它與鞍鋼簽訂巨額合同。
在武漢,原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后改名為中冶南方)接連被它挖走11個與硅鋼相關的技術骨干。受到牽連的是,武鋼北方市場受損。
此案被列為2008年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件之一。昨日該案在武漢一審宣判,原跳槽者被判刑。判決后被告均表示將上訴。
一審結果:跳槽員工全部判刑
昨日上午11點,漢口后湖居民區中的江岸區人民法院第三審判庭,史無前例的擠得爆滿。一起驚動公安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涉嫌竊取商業機密案件即將宣判。
原告是中冶南方。被告法人單位是天津環渤海鋼鐵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此外還有被告人劉翔、陳春元、褚乃斌和鄭振靈。
法院昨日一審判決,被告單位天津環渤海公司以利誘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被告人鄭振靈、陳春元、褚乃斌作為被告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直接參與了以利誘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被告人劉翔違反約定披露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法院認為,其行為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且主觀上具有明顯的故意。被告單位天津環渤海公司、被告人劉翔、陳春元、鄭振靈、褚乃斌的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4個被告人均被判處罰金人民幣80萬元,并分別判處十個多月到兩年的刑期。另一涉案被告薛克娟在逃,昨日對其沒作判決。
事件回放:一場有組織竊取商業機密的陰謀?
2006年,中冶南方開始出現一系列怪象,涉及硅鋼關鍵技術的員工相繼辭職。
他們跳槽前都有共同特點,大量借閱相關部門的技術資料,其中有人走前將所在電腦中的信息全部刪除。
這些辭職員工被天津環渤海鋼鐵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聘用。2006年到2007年短時內,先后挖走了11人,他們均是中冶南方硅鋼相關專業的高級工程師。
中冶南方法律顧問鄭潔昨告訴記者,天津公司原本就是為了竊取我們的技術特意成立的,其后盾就是鞍鋼。
昨日的判決書披露,2006年9月該天津公司成立,3個月后,就與鞍鋼簽訂“鞍鋼高性能冷軋硅鋼試驗線工程”4條機組設計合同,總金額5490萬元,要求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交付設計資料及圖紙。
隨后該公司以高額安家費和高薪,將原中冶南方技術人員薛克娟、褚乃斌、陳春元等人招入麾下,薛克娟任公司副總兼鞍鋼項目經理。
2007年1月和6月,鞍鋼兩次向天津環渤海公司支付工程設計款,合計1236萬元。
當年3月,在天津環渤海公司為鞍鋼項目召開的一次設計任務進度例會上,陳春元提出其承擔的設計任務不能按期完成。
在得到薛克娟認同并經其征得公司實際控制人同意后,陳春元與中冶南方工程師劉翔取得聯系,委托其設計“鞍鋼取向硅鋼常化酸洗機組(AP-1)設備設計和熱拉伸平整機組(AT-3)設備”,開出“一條機組10萬元、兩條機組20萬元”的報酬標準。同月,劉翔應邀到天津,薛克娟代表天津環渤海公司首付劉翔酬金5萬元。
2007年3月至12月,劉翔委托他人將中冶南方“太鋼冷軋硅鋼常化酸洗機組設備設計圖紙”,“武鋼二硅鋼取向硅鋼熱拉伸平整機組設備設計圖紙”進行修改與調整,分批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給陳春元。
此間,劉翔共收受酬金15萬元。
中冶南方獲悉后,向東湖開發區公安分局報案。2008年1月,劉翔被刑拘。隨后,陳春元、薛克娟、褚乃斌以及天津環渤海公司總經理鄭振靈相繼落網。
案件影響:驚動公安部
從2006年發現并報案,到昨日一審宣判,此案歷時3年。據知情人說,該案驚動公安部,成為2008年中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件之一,并名列第六位。
據悉,公安機關在偵破此案時,提交案卷190多本,裝了10多箱。昨日一審宣判,僅判決書長達20多頁,宣讀近半個小時。
經辦此案相關人員昨介紹,2007年10月,公安部、湖北省公安廳經偵總隊、武漢市公安局經偵處、東湖高新區公安局,從上到下各派駐一名辦案人員,同原告中冶南方方面,一共5人前往國資委匯報此案。
他們想通過國資委協調,到鞍鋼取證。
取證一直是這起案件的巨大障礙。因為此前全部只有口供,沒有圖紙證據。證據缺失,辦案舉步維艱。
其中一個轉機是,2007年中冶南方內部員工匿名寫信給公司負責人揭露此事。劉翔發給天津公司的郵件及文本后來被司法部門截獲。竊取商業機密案才漸漸浮出水面。
更重要的是,此案影響極大。
記者就中冶南方高層對天津公司挖人動作背后的深層猜測,采訪了與中冶南方利益相關的武鋼相關人士。
據武鋼一硅鋼專家介紹,取向硅鋼是武鋼的“獨門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武鋼就和改制前的“武漢院”(即改制后的中冶南方)一起合作開發這種技術,是武鋼最賺錢的產品,占據全國八成產能。
據知情人說,在武鋼的利潤中,硅鋼創造的利潤最大,通常占其利潤一半,有的年份甚至高達70%。
近年來,武鋼這種“老大”地位受到多方威脅。據介紹,首鋼、泰鋼都在醞釀研制取向硅鋼,而北方的鞍鋼,自今年一季度就傳來了項目上馬的消息。
各方反應
法律專家:專門立法迫在眉睫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新明介紹,《商業秘密保護法》推出,非常有必要。
目前我國關于商業秘密的相關法律法規,散見于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合同法中,畢竟很零散,不系統,在判斷時會出現一些漏洞,過嚴或過寬,有必要制定專門法律,更加細化和規范。
據國家公安部的統計,我國商業秘密刑事案件中60%都與人才跳槽有關,80%以上的商業秘密外流是由內部員工引起的。因此,人的因素是企業保護好商業秘密的核心,要加強與商業秘密相關的人員管理,這是企業保護好自身商業秘密的第二個要義。
同時也要看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職業道德缺位的情況,只有經濟整體上去了,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企業改制、改組不到位,也容易出現商業秘密被侵犯的問題,這就要求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
辦案人員:查辦難度前所未有
昨日,記者聯系上了經辦此案的東湖高新區公安分局的警官。
“嫌疑人不笨、查辦有阻力”,這是警官總結的兩大難點。當事警官認為,這些涉嫌泄漏商業秘密的當事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劉翔畢業于武漢大學,陳春元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他們犯案的隱蔽程度非常高。
江岸區人民法院知情人士介紹,中國加入WYO后有關商業秘密案才相對多了起來,盡管這樣,他們也是幾年才碰到一起,偵破難,判定也難。
案件反思
商業秘密實為易蒸發的權利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有關其法律保護散布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中。而國外對于商業秘密保護,已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
在執法中,商業秘密也不像專利和商標那樣采取國家注冊制,注冊了,就是我的,可受到國家的保護。但商業秘密無這個制度,它靠的是企業等有關權利人的自我保護。你保護好了,這個商業秘密就是你的,保護不好,就是別人的。它是一個易蒸發的權利。一揭蓋子,就不是你的。
對企業來說,保護也很難。中冶南方為此,進行分級制保護。但再強的保護,還是擋不住別人泄密的做法。
中冶南方的法律顧問鄭潔說,最大的感受是整個有關商業秘密的司法過程處于一個初級起步階段。立法不完備、執法處于相當初級階段,對有關法律的理解不一。比如商業機密,公安、法院、檢察院三個方面的理解都不一樣,大家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做。每到一個司法部門,就需要經過一個鑒定。
鄭潔認為,此案件歷時3年,如果不是這個案子造成的影響足夠大,如果沒有中冶南方的經濟實力,這個案子難以堅持下來。(記者李佳 李銳 瞿凌云)